他們倆很對眼

25 7 月, 2007

他們倆小檔案
主角:乾隆皇與和珅
朝代:清朝
關係:君臣

  他們倆真是一看就對眼的一對君臣。皇帝乾隆名弘曆,一開始對臣子和珅有個好印象,正是由於他倆一見面便產生好感。乾隆皇見到和珅那眉清目秀的俊秀樣,很討喜,印象從此良好到盡管和珅做惡多端、陷害忠良無數,乾隆也能袒護遮蔽,這使唯利是圖、曲意逢迎的和珅就更有恃無恐了。

  他們倆是如何一見就喜歡的呢?這要從乾隆二十歲那年說起。乾隆的父親就是清世宗雍正,雍正有一名愛妃長得很漂亮,正在後宮梳妝,正巧年方二十的乾隆有事進宮,見到美女正在梳妝,一時童心興起,便悄悄的走到那妃子背後,突然伸出雙手去蒙住妃子的雙眼,妃子以為是宮女和她逗鬧,順手拿起手中的梳子向後擊去,不巧,正打在乾隆的前額上,打破了一塊皮,並留下一個梳子的齒痕,這事也沒什麼大不了,乾隆皇也沒放在心上。第二天正是初一,照例要去面謁皇后,皇后瞧見他額頭上的傷痕,問明原委,但乾隆支吾其詞,說不上來。禁不住皇后的嚴加追問才招出實情。這下子可不得了,皇后怪罪妃子調戲皇子,便降下懿旨賜她自盡。乾隆一再提出辯解無效。最後,心地善良的乾隆只好偷偷的跑到神靈前暗禱說:「是我害了妳!倘若妳靈魂有知,二十年後再來與我相聚,我定善待妳,我若負心,天地共鑒。」二十年後,即有和珅出現。當和珅在鑾儀殿聽差時,乾隆第一次見到他便覺好生面熟,說和珅面貌與二十年前冤死的妃子十分相似。說來也巧,和珅的脖頸上有一道暗暗的紅印,乾隆任定和珅脖子上的這道紅印正是那個妃子上吊的繩印,問起他年歲來,恰又和妃子死的年月相合。從此乾隆對和珅另眼相看,並倍加寵信他。和珅也因為有乾隆皇這位穩固的大靠山,在朝廷裡專權跋扈,貪圖賄賂,聚黨營私,陷害忠良,無惡不做了二十多年。

  和珅不但長得斯文俊秀,有女人的美態,連心思都纖細得無人能比。他侍候在乾隆的身邊,討皇上的性情喜好、生活習慣都細心觀察,時日一久,連皇上的脾氣、心理、愛憎也都看得出來,皇上什麼時候要什麼東西?辦什麼事?不等皇上開口,他早已把該用的東西準備好了,如此曲意逢迎,怎不討皇上龍心大悅呢?再說乾隆皇有一個特點,他愛聽奉承話,但不准別人胡亂奉承,還必須有憑有據,捧對眼了才算,而和珅這一招也對上了!

  一向對文史很注重的乾隆,對相傳純廟時刊印二十四史的事,尤其注重,為怕有舛謬,他常親自校核,每校核出一件差錯來,便覺自己是做了件了不起的大事,心中很是痛快。和珅及幾位大官員為迎合皇上的心理,就在抄給皇上的書稿中,故意於明顯處抄錯幾個字,以便「宸翰勘正」。這是變個法兒使皇上高興的。乾隆皇的確為此樂了一陣子。但話又說回來,書稿中也有皇上改正不到的字,誰敢改呢?於是就將錯就錯了,因為誰也不敢動皇上校核過的書稿呀!

  和珅在乾隆皇的羽翼下,青雲直上的一路升官,也一路收刮了許多民財,財富冠蓋朝廷。嘉慶四年正月,乾隆崩殂,靠山倒了,和珅的死期便到了。嘉慶就在宣讀遺詔這天,傳旨逮捕和珅治罪,他的每一條罪狀都與錢財有關。當查抄者把查抄和珅家的清單拿來一看,大家看了都大吃一驚,清單上列著和珅家產:房屋千餘間,田地八千餘頃,銀號十處,束銀六十萬兩,當舖十處,束銀八十萬兩,金庫內赤金五萬八千兩,銀庫、珠寶庫、綢緞庫、人參庫全都裝得滿滿的……。和珅為相二十年,他的這部份家產有八萬萬兩之巨,比清廷十年收入的總合還多。和珅死後,家產全部沒收,最後還是一場空。

【結語】
  乾隆皇在歷史上也算是一位勵精圖治,文功武赫昭昭之人,他更完成了明史、續文獻通考、皇朝文獻通考……等書的編纂工作,又六下江南,自跡遍題海內,他也自稱自己是 「十全老人」。這樣一個皇帝卻對奸臣和珅如此寵信不疑,而且言聽計從、借殺不少無辜,為什麼?難道只為了一個 「對上眼」了嗎?

他們倆的祕密

25 7 月, 2007

他們倆小檔案
主角:秦始皇與呂不韋
朝代:秦朝
關係:父子?

  他們倆關係複雜,既是君臣,也是父子,此項祕密是父親呂不韋一手策劃,自編自導自演,而身為兒子的秦始皇被迫參加演出,卻又毫不知情,所以當父親呂不韋觸犯律法時,兒子秦始皇照樣論罪。可以這麼說,老父死在自己的兒子手裡。

  話說呂不韋是韓國首都陽翟的大商人,經年往來於各諸侯王國之間,以「賤買貴賣」為經商原則,因而成為擁有萬貫家財的。當時秦昭王於太子死後,立次子安國君為太子,太子最寵愛的華陽夫人卻沒有生子。華陽夫人若想要保有嬌寵的地位,勢必要找個兒子;將來好被立為太子。這時,子楚正在照國當人質,他是安國君的次子,點子就出在呂不韋的腦裡,他看到子楚在照國當人質,吃住匱乏,生活失意,於是一手策劃了一齣,使子楚將來登基做皇帝,他就是秦始皇名義上的父親。

  呂不韋對子楚說:「如今琴王年事已高,你父親安國君被立為太子,但你又不是嫡長子,將來安國君即位之後,你根本也沒機會和各王子爭太子位,現在你必須從事外交活動,把自己的名聲由諸侯間響起,然後去巴結討好華陽夫人,請她認你為子,才有出路。」子處一聽,的確有感自己的前途堪慮,便要求呂不韋出主意,於是呂不韋拿出五百兩金來讓子楚結交賓客之用,又以五百金買珍奇寶物送給華陽夫人。呂不韋又透過華陽夫人的姊姊去說服妹妹,收子楚為義子,大意是說:「以鞏固夫人長久的地位,一定要認養個兒子,將來安國君百年之後,你才有機會成為母太后,子楚是個賢德之人,對夫人又孝順,何不立子楚為嫡嗣呢?」華陽夫人為了自己的地為著想,便找機會向安國君說:「我僥倖入宮,又深得太子寵愛,可惜就是未能替太子生個一男半女,今臣妾知道子楚是一個有孝心又賢能的青年,請太子為我立他為嫡嗣,我才能安心過日子『安國軍果然答應,兩人共刻玉符,正式立子楚為嫡嗣。

  有一位歌伎,姿色絕美,已懷了呂不韋的骨肉在肚子裡。有一天,呂不韋設酒宴請子楚喝酒,想不到子楚也看上這名歌伎,呂不韋雖不情願,但心想:「子楚有可能是未來的皇帝,那麼這肚子裡的還子便是未來的小皇帝,我就是太公了,好!送這個歌伎給子楚吧!」於是大方贈送,但隱瞞了歌伎懷孕的事。子楚娶回歌伎,懷胎十個月後,生下一名男嬰,他就是未來的秦始皇。

  秦王政極位時才十三歲,首先尊奉呂不韋為相國,號稱「仲父」,也就是第二個父親之意。秦王年紀小不懂事時,他的母親常與呂不韋私通,秦始皇年歲漸長,但他那歌伎出身的母后仍十分淫蕩,深謀遠慮的呂不韋唯恐自己為這件私通的事招來災禍,便又設計另一件事,想要避開災禍,然人算不如天一算,呂不韋仍敗在這一件事情上。

  呂不韋設計自己的家臣嫪毐,假裝接受宮刑,送到後宮當太監,私下又與秦王的母后私通,本來事情也不會爆發,就在秦王九年,嫪毐跟人飲酒下棋,酒醉後跟人起衝突,出手打人,對方一氣之下告到秦王面前說:「實際上嫪毐並非宦官,他經常與太后通姦,而且生了兩個兒子。」於是秦始皇大為光火,派人調查,果然屬實,而這件事也牽連到宰相呂不韋,同年九月,始皇下令殺嫪毐家人,以及太后所生的兒子。始皇十年十月,下令罷免相國呂不韋,貶至巴蜀。此時,呂不韋深知自己犯下大錯,只怪自己年紀輕胡來,懊悔不已,擔心始皇下令處死,便喝毒酒自殺身亡。

【結語】
  這個祕密,當事人只有呂不韋知情,司馬遷筆下的秦始皇毫不知情,說是呂不韋因嫪毐犯下殺身之禍,其實他欺君瞞上的隱瞞自己真正的身份,早就犯了殺頭之罪,對不!

他們倆臭氣相投

25 7 月, 2007

他們倆小檔案
主角:秦孝公與商鞅
朝代:戰國時代中期
關係:君臣

  他們倆是一對臭氣相投的君臣,兩人對如何勵精圖治、充實國力有很大的衝力與決心。年僅二十一歲年輕氣銳,想有一番大作為的秦孝公,碰上三十來歲有法家司想理論又積極去實踐商鞅,兩人就臭氣相投的把秦國推向一代強國,成為春秋戰國珠國中國力最強的國家。

  秦孝公歷史上有名的「招賢令」,張貼出來之後,商鞅立即整裝出發,前往秦國。除了佈告上說的:「誰能出奇計使我國強大,將賜予高官厚祿。」吸引他之外,另一方面也實在是因為他的祖國魏惠王並不重用他,理都不理他,再加上恩公公叔痤已死,在魏國已無仕途可言。透過孝公的親信推薦,他謁見了孝公一共四次,才真正獲得孝公的賞識。

  第一次的會見,商鞅的議論不但沒能吸引孝公的興趣,還被喝斥,原來商鞅對秦孝公講述仁道治國,孝公毫無領會。過了幾天,孝公又想接見商鞅,但儘管商鞅講得多有勁,還是未能打動他的心,原來他講述的是帝王之學。第三次,商鞅改變策略,對著秦孝公講述霸王之道,等商鞅一出去,孝公便對景監說:「我要對他另眼相看,你的客人確有學問。」所以商鞅對景監說:「我說的霸王之道,孝公好像很有興趣,請再安排一次機會,我要掌握國王的意向。」就在第四次的會見上,一連數天,孝公聽不厭倦,景監好奇問何以如此?商鞅說:「起初我說的是夏、商、周三朝的帝王之道,王認為帝王之道太慢了,他沒有那個耐性,因此我就向他進言富國強兵之策,王就熱烈起來響應我的策略,所以聽不厭倦。」

  於是商鞅便在秦孝公全力支持配合下,在秦國推展它的富國強兵之計。在內容上是以農本主義及法治主義為兩大支柱,而且事不宜遲,必須說做就做,但是孝公雖然一心想支持商鞅的主張,但一旦要實施卻又猶豫了起來。於是來一場御前會議,召集眾臣商議討論,遭到眾臣的非難及阻檔也是預料中的事,但是商鞅辯才無礙,以他深厚的法學基礎,睿智的頭腦以及高超的辯才,果然把眾臣一一辯倒。孝公拔擢商鞅為「左庶長」,下了政治改革的命令,這就是商鞅變法。

  商鞅一共變法兩次,變法目的是要剝奪貴族世襲的特權,獎勵農耕與戰功,培值耕戰之士,確立集權體制。總言之,商鞅在中央集權上下了一番工夫,在執行上更是說一不二,嚴正到有些苛刻,充分發揮了他法家的精髓。但也由於執行如此嚴苛,「變法」才能獲得成功,為勤國帶來富強。

  新法實施了十五年後,孝公以四十五歲的英年遽然去世。因為商鞅推行變法,樹敵太多,尤其是因變法而被剝奪、被壓抑的那些王室、外戚,更是憎恨他到了極點。孝公是商鞅唯一的靠山,如今孝公一死,商鞅的命運有如暴風雨前的燭火,隨時都會熄滅。

  果不期然,孝公一死,太子惠王即位,惠王立即展開報仇行動,藉著公子慶那一派人的密告,說商鞅謀反,便派出捕吏去抓,商鞅被迫逃亡,好不容易來到靠近國境的函谷關,想在一家客棧投宿,客棧主人並不知曉來人便是當時立法的宰相,說:「商鞅大爺規定沒有身份證明的人不能投宿。」商鞅至此終於明白凡事有利必有弊,沒想到他居然被自己制定的法律,逼到走頭無路的地步,最後被「車裂」而死。

【結語】
  解決問題並不是一有方法便一定要用,有時候方法放著不用,靜觀其變,順應自然,也是一種好方法。一個太過能幹又雄心萬丈的人,為了取得眼前的勝利,得理不饒人的,權勢運用到最後,就是賠上自己的性命。在政治仕途中,「只知進不知退」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。李斯、商鞅知之已晚了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