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: 傳統射箭

Traditional Archery

  • 射箭的場地

    射箭活動場地的7個名詞

    1. 射場 Archery area:進行射箭活動的場地,應先將射場畫分設定五種位置區塊。
    2. 靶位 target area:標的存在的地方。固定一點,或至少特定方向範圍。
    3. 射位 shooting line or shooting path:允許射手發射的地方。不管定點發射或是移動發射,都應該有明確設定。
    4. 靶道 shooting area:靶位和相對應射位之間的區塊,又有「飛矢區」之稱。
    5. 后射位 waiting line or waiting path:射位后方讓射手發射前後等待的區塊,又有「候射區」之稱。
    6. 維安禁入區塊 security area:靶位後方、靶道兩側等一定範圍內,為維護安全,禁止進入。
    7. 射圃 Archery field:至少有一個射場可以進行射箭活動,這整個活動會場我們稱之為「射圃」;射圃通常又含有其他活動的區塊,像是準備、整理、休息、觀射等等場地。
  • 來自《桃花女鬥周公》的婚射禮

    九射為賀

    再一段好了 這都是自己設計的 :)第二階段 "九射為賀"我的步法 可是有講究的喔 :)

    由林育德貼上了 2016年1月11日

    打從矢志傳統射箭以後,對於獵射、禮射、軍射、競射四個範疇,我就對前三項特別在意,畢竟競技娛樂是跨時代地域,始終不缺參與浪潮;而其中儀式典禮方面的禮射,更是每年一定會花點心思在上面,很早我就私下提出,除了祭孔之類的復古射禮,真心希望推廣禮射到兒童心性教育和婚禮齊福儀式當中,因此發展出當代基礎禮射和來自《桃花女鬥周公》的婚射禮。

    台灣的婚禮,最常見的是西式教堂婚禮和中式民俗婚禮;中式民俗婚禮當中,許多像是新娘頭上頂著「米篩」、禮車上要綁著「竹帚」、而竹帚上得掛著五花肉等等的習俗,其實就是來自《桃花女鬥周公》,許多的傳統都借新的形式保留下來,而其中射箭這一個橋段,已經悄然不見。我們就是把當中射箭的橋段,給復興回來的。

    首先給五個網址,看一下《桃花女鬥周公》的故事淵源,看有哪些習俗流傳到當代傳統婚禮還一定能夠見到的:
    桃花女鬥周公 – 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:連聽都沒聽說過,又沒時間多瞭解,就看個概略。
    元曲·雜劇·王曄·桃花女破法嫁周公:彙齊完整故事的最早版。
    桃花女周公鬥法:民間信仰版。
    桃花女鬥周公:白話小說版,推薦看。
    想結婚?先看桃花女鬥周公:用表演來介紹,精彩。

    如果按故事習俗,也只是射個幾箭的事;但是,如果這麼處理就太乾,所以虧得總長設計了三套演射來進行,一來可以完成這項重要的驅兇接福程序,二來也可以為婚宴帶來熱鬧。果然,在場賓主盡歡,喜氣沖霄,給個連結,大家請看照片:
    幸福禮射

  • 承認過去,走出一條活路

    台灣數十年前與中國打對檯,相對中國的文化大革命,台灣推行文化復興運動。中華民國的二府:一為總統府,代表政權法統;二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,代表文化道統。時至今日,代表法統的一脈已經被冷落淡化,而且是總統府刻意而為;尤其國民黨刻意打壓,實想逼法統回歸中國大陸。
    我想,對於這塊土地,到底要以「家鄉」、「國家」、還是「血統」、「法統」才能真正有著相同的認同?大家都在認同「台灣」,大家都在愛「台灣」,可事實上每個人的「台灣」卻是不一樣?

    韓國舉辦國際傳統弓大會已經五年,不管其究竟目的為何,只看其境界格局,就知道「傳統弓」走的不是大一統,而是如何在各具特色的情況下,還能大家一起玩。

    正統論雖可以參考,雜種又何妨認同?

    不諱言,我就是見過張先生和卓老闆之後,才開始踏入傳統弓箭射術的領域。後來分道揚鑣,是因為張先生看似在台灣發展傳統弓,我認為他正扼殺台灣傳統射箭的發展。
    之前與張先生交流時,他最喜好得意的傳統弓是元弓,然後射術則以明代的射經為首,一脈以承。漢服、元弓、明射術,以正統論,這還不是雜種?
    正統論雖可以參考,雜種又何妨認同?

    日本弓道不也結合大中華儀禮、漢傳佛禪、日本製弓而成一獨特道統。否定大中華儀禮的影響,否定禪學思想的影響,只承認日本製弓和射法,還能夠成就今日的弓道?
    正統論雖可以參考,雜種又何妨認同?
    張先生得意於曾在中原風光過的元弓與唐射法,或稱一絕;但逃不出雜種弓箭的宿命,卻自以正統漢射的自大心態,矛盾糾纏,難以與共。

    原住民弓不用說,有文物而無文獻的事實,就像自己的存在已經證明了自己媽媽是個女人。
    日本弓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曾被傳承、應用,有跡可證,甚至有圖可考。
    http://city.udn.com/1235/4396297?tpno=1&cate_no=0
    漢弓、元弓、突厥弓、匈奴弓等實物,在台灣這塊土地上被流傳、應用多廣、多久?到這個世紀前,恐怕不比歐州長弓的影響還多。

    台灣、瓊州,同屬東南亞島嶼的北方,都與大中國關係不可分;我不想排除漢文化對我們的影響,即使歷史上,漢文化的軍射、禮射、甚至投壺,都沒有直接進入到台灣這塊土地上,我們都認同其對我們的影響;但我不想迷信大一統的思想,獨尊中華文化,而假裝日本不曾在台灣進行皇民化。

    我打算拼湊的是「承認過去,走出一條活路」;而不是「否定邊陲,回京城死胡同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