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們倆的合作

他們倆小檔案
主角:齊桓公與管仲
朝代:春秋戰國
關係:君臣

  他們倆是一對合作無間的君臣。齊桓公是周天子下齊國的一位資質平凡的國君,管仲是一位出身貧寒,但輔佐齊王成為霸主的宰相,他推動一連串的振興經濟政策,使齊國一躍成為春秋時代最強大的國家。他們倆在當代國際舞台上的合作無間,不但成就了齊桓公的霸業,也維持了當時中原的和平。

  齊桓公與管仲這一對君臣,在位四十三年,合作完成了哪些計劃與功績呢?推展計劃的是管仲,配合執行的是桓公,他們先振興國家經濟,管仲常說:「衣食足而知榮辱。」民以食為天,先讓老百姓有飯吃、有衣穿,吃食無缺、生活安定才能談禮儀,他也常說:「治國必先富民,民富則易治,民窮則難治。」在困頓中先求安定,在安定中再求發展。等振興經濟有了一番實效,管仲接下來實行禮儀教育,推行禮義廉恥四維教育,他說一個國家可以說是由四支巨柱所維持,其中斷了一支,就失去安定力,斷了兩支就頻臨危機,斷了三支就傾覆,四支全斷,國就滅亡。這四支巨柱就是「禮、義、廉、恥」,在全國上下努力推行。使齊國人民在富足的安定生活中進而知禮儀,懂廉恥,而成為一代強國。

  國力鞏固之後,接下來的工作便是推廣外交。他們倆的外交政策是「重信義」。所謂「欲有所取,必先有所施。」管仲這種均衡而圓滑的施政態度,在外交上也表露無遺。

  桓公五年,國力充沛的齊國,終與仇敵魯國干戈相向,而且屢次大破魯軍,魯莊公看大事不妙,提議割讓「遂邑」講和,桓公接受,但魯將曹沫不肯。鄭在諦約之時,魯將曹沫一時情急,端著短劍上前威脅桓公說:「請歸還奪去的領土,否則命就難保。」桓公一時沒輒,為了保命,只好答應。事後,桓公愈想愈氣,後悔自己當時太沒胆識,竟含糊答應,就此失去領土,未免太沒面子,於是想暗中刺殺曹沫,並且毀約。管仲聽聞此事,退齊桓公諫言道:「這雖然是一件在威脅下被迫答應之事,但約定就是約定,毀約萬萬不可,又想要刺殺對方,這種行為大大違反了信義,幹這種百害無一利之事,怎麼取信於天下。」桓公接納了他的諫言,把佔領來的土地歸還給魯國,但也因此信義名譽傳遍諸侯各國。兩年後,諸侯在「甄」會盟推桓公為盟主,齊國稱霸中原從此確立。

  我們來看看他們倆之間互動的繩索是怎麼拉的?

  管仲剛被任用,想要推動富國強兵計劃,但必須國君及群臣的配合,如果沒有桓公百分百的信任及授命,如何取信並獲得威望。管仲有它的步驟。有一天,桓公問他:「國事辦得怎樣?」管仲答:「敝臣出身卑微,實在無法使那些身分高貴的眾臣聽命。」桓公立刻封他為「卿」。但過一段時日仍未見國事推動的腳步,便傳見管仲說:「封你做卿後,怎不見事功呀!」管仲答:「敝臣的家境貧苦,無法使那些有錢的眾臣聽命。」桓公立刻撥給他一年份的國稅。又過了一陣時日,政治革心的績效還是遲不彰顯。桓公開使沉不住氣了,又叫來問:「怎麼回事?」管仲答:「敝臣還未獲得主公百分百的信任。」桓公為了表示對他全心信賴,便舉行盛典,封他為「仲父」。這麼一來,管仲在眾群臣面前得到桓公的封官,群臣不敢看輕管仲,便開始他富國強兵之計了。果然,齊國日漸富強,桓公又雄心大起,很想動用武力,一試鋒芒,但這次輪到管仲費盡心機,百般制止桓公的輕舉妄動。

  一天,桓公說:「我國兵精糧足,可以發兵攻打那些橫行霸到之國了吧!」「不!武器還不充足。」過了一陣時日,桓公又問:「武器已經充足了,可以發兵了吧!」「不!現在還不是時候,要先鞏固自己的陣營,安定民心,把仁政施行徹底,……。」他們倆,一個野心勃勃,想伺機而動;一個是冷靜觀察,從旁進諫,真是天生一對。

  但是一生的合作,不堪最後的違信。自從管仲死後,桓公又以好色聞名,除了三個正夫人還有六個愛妃,身邊還有小人在旁邊進讒言,這些人如管仲所說的是動搖國本的「社鼠」,終於在爭權位的混亂局勢中,一代霸主齊桓公也忽然去世。

【結語】
  「親賢臣、遠小人」諸葛孔明所言甚是。一國之君治國如此,升斗小民的人生旅途亦復如是。得賢臣,可遇不可求,能夠彼此信任、何作無間才是難得。
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