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們倆的冤屈

24 7 月, 2007

他們倆小檔案
主角:李陵與司馬遷
朝代:漢朝
關係:同朝為官

  他們倆是漢代武帝時期同朝為官的文武將官。李陵是漢代征戰匈奴有名的戰將李廣的孫子,出身豪門,將軍之後,承襲了「勇戰」的家族優點,年紀很輕,精於騎射。而司馬遷是一名文官,在李陵因援軍不到,不得已戰敗而降之時,挺身而出為李陵講公道話的人,卻因此受到武帝的懲處。他們倆忠心耿耿,在討伐匈奴一事上都受到了莫大的冤屈,一個最後老死在匈奴,一個受到恥辱的「宮刑」。就是割生殖器。

  他們倆所受的冤屈,當然得先從李陵說起。李陵字少卿,年少時就官拜「郎」,還兼任警衛隊長,擅於騎射,又體貼部屬,因此部屬皆報以「驍勇善戰」來支持李陵。武帝也很賞識他,有意讓他早立功勞,便派他率八百騎兵去討伐匈奴,一身是胆的李陵,深入匈奴境內二千餘里,但也沒遇上半個匈奴人影,只好引退回國。另一次是協助李廣利將軍,但這次出師大宛,李陵也沒有機會跟胡兵交戰,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,令李陵十分氣餒。

  天漢二年,李廣利將軍率三萬騎從從酒泉出擊天山,討伐匈奴右賢王,武帝打算派李陵負責輜重部隊,幫助李廣利將軍。但一心要求表現的李陵請求說:「臣的部屬勇猛精銳,皆善戰的楚兵勇士,肯為陛下出生入死,請陛下准臣率一支隊伍出擊,有個獨當一面的機會,臣必能在蘭干山南麓擾亂敵軍,使單于不得不分散兵力,以減輕李將軍的負擔。」李陵說:「臣不一定要騎兵,但臣有把握以少擊眾,只要步兵五千人就足夠了。」

  誰知,李陵部隊在浚稽山遭到單于的大軍三萬多名重重的包圍。李x陵的五千步兵,論戰技、勇氣在這一次戰役中,也著實打下匈奴不少兵力,無奈敵軍數量與漢軍不成比例,他們以人海戰術,我軍又援軍不到,李陵便在彈盡援絕的困境下,戰到最後一刻。有幕僚向李陵勸說暫時投降,並舉實例說古有漢將也是敗戰生降,待有機會再行逃脫,皇上照樣重用,但李陵不以為然,他說:「不死,算什麼勇將?」當夜,大家分散而逃,期待有人脫身逃回國土,去向武帝報告實際的戰況。他們的確戰到最後一支箭,最後一分鐘,李陵最後只有投降被擄。

  武帝得知戰敗消息,期待的是李陵戰到最後壯烈而死,沒想到得到的消息事:「投降。」氣得武帝暴跳如雷。在早朝會上,群臣媚上,七嘴八舌的說李陵的不是,沒有一個官員肯為李陵說句公道話,只有司馬遷仗義直言,昂然辯道:「李將軍事親至孝,交友以信,忠貞愛國,他是有國士之風的人,如今他運氣不佳,援軍不到,一時被擄,我們要體恤他們出生入死的沙場大將,戰役一打下來十分恐怖,有很多情況不能掌握,不是我們朝廷文官所能想像,如今朝臣落井下石,不說公道話,實在令人痛心。」但是,一向好大喜功的武帝並不為之所動,他只一聽到「投降」便不能忍受,於是硬把為李陵說公道話的司馬遷降罪,竟處以最不人到的「宮刑」,令司馬遷一生都在獄中度過。

【結語】
  李陵,他若不是勇將,匈奴單于怎會把女兒嫁給他!漢武帝一氣之下斬殺了李陵三代家人,把一心思漢的李陵回家的根都斬掉了,李陵只好留在匈奴,一直到老死。最冤的是司馬遷,他的正義,他的道德勇氣令我們汗顏。李陵、司馬遷這兩個人的精神,今人已不復見。

他們倆瘋言瘋語

24 7 月, 2007

他們倆小檔案
主角:朱元璋與郭德成
朝代:明朝
關係:妹夫與小舅子

  他們倆是親戚。朱元璋是郭德成的妹夫,郭德成的妹妹郭寧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寵妃,由於愛屋及烏,妹夫對小舅子也想照顧提拔,只是說也奇怪,貴為皇親國戚的郭德成,有二個哥哥都是明太祖身邊的勇將,妹妹又是皇上寵妃,他只要好好表現,妹夫那有不照顧小舅子之理,但郭德成就是不甩這個妹夫皇上,還不時有意無意的冷嘲熱諷,或藉酒裝瘋的冷言冷語相向,也不怕那殺人不眨眼,有疑心病狂的妹夫皇上把他給殺了。但說也奇怪,朱元璋就是沒殺郭德成。

  郭德成是郭家永將郭興與郭英的弟弟,兩個哥哥都因赫赫戰功,封侯拜相,而郭德成始終是一名驍騎舍人,也就是皇上的近侍而已。朱元璋有意提拔這位小舅子,那知郭德成反倒一口謝絕,使得朱元璋大為不悅,認為是不識抬舉。其實郭德成是三兄弟中最有學問,最富才華的一個,他博覽群書,通達明理,由於對朱元璋的種種行為不滿,因此不肯接受提拔,他披髮佯狂,借酒裝瘋,以酒瘋子的形象在朱元璋身邊生活。他對妹夫的好意提拔一口謝絕,還伏地扣首,語中帶刺的解釋說:「臣愛喝酒,既笨且懶,生來不是做官的料,給我高官厚祿,就得為陛下辦事,我事辦不好,陛下難免要殺我頭,豈不哀哉!人生貴適意,陛下只要多賞幾個錢,多賞幾杯酒喝才實在一點吧!」

  這一段話說得也夠實在,但也在隱諷愛殺人的朱元璋也該有點警戒吧!而身為皇帝又是他的妹夫的朱元璋也只能再裝一次糊塗,假裝沒聽懂他的暗示,反而稱讚他說得坦白真誠,果然賜他一百罐御酒,一大筆金幣,讓他去喝個痛快。

  又有一次,郭德成在後苑侍宴,真喝醉了。他腳步踉蹌的走到朱元璋面前,脫帽跪下謝恩。朱元璋一看,見他一副狼狽相,披頭散髮,滿嘴酒氣,便哈哈大笑的說:「醉瘋漢,看你頭髮亂成這個樣,都是平日太貪杯的緣故。」郭德成半醉半醒,可也不含糊,腦子裡清楚得很,他反唇相譏的說:「頭髮亂成這個樣,是臣心煩所致,真想剃個精光,豈不痛快!」這下子可不得了,朱元璋最忌諱人家提他皇覺寺當和尚的往事,甚至平常吟詩作對,句子中都忌諱出現「光」、「禿」這些字。鄭德成今天竟然公然對奏:「光郎頭」,他在隱喻朱元璋成天害怕有人造反,奪他江山,這種日子不如當年他在皇覺寺當小和尚來得清閒自在。但朱元璋只變了個臉色,默默無語,揮一揮手,當作沒事。

  事後,郭德成也猛然省悟他這次的漏子捅大了,他妹夫再有肚量,這次恐怕也沒那麼好過。為了保命,於是他開始裝瘋賣傻,自己把三千煩惱絲剃個精光,披上袈裟,成天念佛,把朱元璋給矇過去了。

【結語】
  一個人外表裝瘋,內裡清醒,也真不容易。他把心中的不平又不吐不快,於是借酒裝瘋,也不啻是一個好方法,所謂 「伴君如伴虎」多做多錯,少做少錯,像郭德成得兄之戰功,妹之榮寵之庇護,而能逍遙自在一生,怎不叫人羨煞。

他們倆的合作

24 7 月, 2007

他們倆小檔案
主角:齊桓公與管仲
朝代:春秋戰國
關係:君臣

  他們倆是一對合作無間的君臣。齊桓公是周天子下齊國的一位資質平凡的國君,管仲是一位出身貧寒,但輔佐齊王成為霸主的宰相,他推動一連串的振興經濟政策,使齊國一躍成為春秋時代最強大的國家。他們倆在當代國際舞台上的合作無間,不但成就了齊桓公的霸業,也維持了當時中原的和平。

  齊桓公與管仲這一對君臣,在位四十三年,合作完成了哪些計劃與功績呢?推展計劃的是管仲,配合執行的是桓公,他們先振興國家經濟,管仲常說:「衣食足而知榮辱。」民以食為天,先讓老百姓有飯吃、有衣穿,吃食無缺、生活安定才能談禮儀,他也常說:「治國必先富民,民富則易治,民窮則難治。」在困頓中先求安定,在安定中再求發展。等振興經濟有了一番實效,管仲接下來實行禮儀教育,推行禮義廉恥四維教育,他說一個國家可以說是由四支巨柱所維持,其中斷了一支,就失去安定力,斷了兩支就頻臨危機,斷了三支就傾覆,四支全斷,國就滅亡。這四支巨柱就是「禮、義、廉、恥」,在全國上下努力推行。使齊國人民在富足的安定生活中進而知禮儀,懂廉恥,而成為一代強國。

  國力鞏固之後,接下來的工作便是推廣外交。他們倆的外交政策是「重信義」。所謂「欲有所取,必先有所施。」管仲這種均衡而圓滑的施政態度,在外交上也表露無遺。

  桓公五年,國力充沛的齊國,終與仇敵魯國干戈相向,而且屢次大破魯軍,魯莊公看大事不妙,提議割讓「遂邑」講和,桓公接受,但魯將曹沫不肯。鄭在諦約之時,魯將曹沫一時情急,端著短劍上前威脅桓公說:「請歸還奪去的領土,否則命就難保。」桓公一時沒輒,為了保命,只好答應。事後,桓公愈想愈氣,後悔自己當時太沒胆識,竟含糊答應,就此失去領土,未免太沒面子,於是想暗中刺殺曹沫,並且毀約。管仲聽聞此事,退齊桓公諫言道:「這雖然是一件在威脅下被迫答應之事,但約定就是約定,毀約萬萬不可,又想要刺殺對方,這種行為大大違反了信義,幹這種百害無一利之事,怎麼取信於天下。」桓公接納了他的諫言,把佔領來的土地歸還給魯國,但也因此信義名譽傳遍諸侯各國。兩年後,諸侯在「甄」會盟推桓公為盟主,齊國稱霸中原從此確立。

  我們來看看他們倆之間互動的繩索是怎麼拉的?

  管仲剛被任用,想要推動富國強兵計劃,但必須國君及群臣的配合,如果沒有桓公百分百的信任及授命,如何取信並獲得威望。管仲有它的步驟。有一天,桓公問他:「國事辦得怎樣?」管仲答:「敝臣出身卑微,實在無法使那些身分高貴的眾臣聽命。」桓公立刻封他為「卿」。但過一段時日仍未見國事推動的腳步,便傳見管仲說:「封你做卿後,怎不見事功呀!」管仲答:「敝臣的家境貧苦,無法使那些有錢的眾臣聽命。」桓公立刻撥給他一年份的國稅。又過了一陣時日,政治革心的績效還是遲不彰顯。桓公開使沉不住氣了,又叫來問:「怎麼回事?」管仲答:「敝臣還未獲得主公百分百的信任。」桓公為了表示對他全心信賴,便舉行盛典,封他為「仲父」。這麼一來,管仲在眾群臣面前得到桓公的封官,群臣不敢看輕管仲,便開始他富國強兵之計了。果然,齊國日漸富強,桓公又雄心大起,很想動用武力,一試鋒芒,但這次輪到管仲費盡心機,百般制止桓公的輕舉妄動。

  一天,桓公說:「我國兵精糧足,可以發兵攻打那些橫行霸到之國了吧!」「不!武器還不充足。」過了一陣時日,桓公又問:「武器已經充足了,可以發兵了吧!」「不!現在還不是時候,要先鞏固自己的陣營,安定民心,把仁政施行徹底,……。」他們倆,一個野心勃勃,想伺機而動;一個是冷靜觀察,從旁進諫,真是天生一對。

  但是一生的合作,不堪最後的違信。自從管仲死後,桓公又以好色聞名,除了三個正夫人還有六個愛妃,身邊還有小人在旁邊進讒言,這些人如管仲所說的是動搖國本的「社鼠」,終於在爭權位的混亂局勢中,一代霸主齊桓公也忽然去世。

【結語】
  「親賢臣、遠小人」諸葛孔明所言甚是。一國之君治國如此,升斗小民的人生旅途亦復如是。得賢臣,可遇不可求,能夠彼此信任、何作無間才是難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