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們倆的對峙

25 7 月, 2007

他們倆小檔案
主角:晏嬰與崔杼
朝代:春秋時代
關係:同朝為官

  他們倆同朝為官,一正一邪,一忠一奸,互相對峙多人。崔杼兇狠霸道,弒君犯上,但遇上了忠貞不二,剛正不阿的忠臣晏嬰,卻不敢對他有所措施。顯見邪不勝正之理。晏嬰是春秋齊大夫,知識淵博,記憶力很強,人很節儉,生活清苦,但人品清高、正直,服侍齊靈公、莊公、在景公的時代當宰相,以賢相聞名,也是孔子所尊敬的前輩政治家之一。

  事情發生在春秋時代末期,齊國重臣崔杼在首都臨淄發動大政變,弒殺了國王莊公。莊工雖然是個昏君,但臣弒君的罪名也非同小可,人人畏怕崔杼的惡霸勢力,紛紛投靠崔杼,唯獨晏嬰大夫以短小不到五尺之軀,憑靠一身的正義之胆,隻身前往祭弔,崔杼家的門口警衛森嚴,衛士問他是不是來找死的,他告訴衛士說:「我並不是齊君的寵臣,沒有找死的必要。」「那,您是打算亡命他國?」「我又不曾犯罪,何必逃亡?」晏嬰一進門,看見莊公的屍體,立刻抱屍痛哭,之後,從容離去。崔杼的近臣向崔杼進言道:「這個人膽敢進門祭弔,非等閒之輩,還是趁早殺了他。」崔杼說:「不!那傢伙是個有名望的人,留他一條命好利用吧!」由於這句話,使晏嬰與崔杼在朝廷裡又對峙了一陣時日。

  崔杼弒莊公之後,擁立莊公的異母弟「杵臼」繼任王位,這就是齊景公。景公即位後,任命崔杼為右相,慶封為左相,把國事全委托他兩人。崔杼大權在握,為堵住眾官說它弒君犯上之口,一天,崔杼在齊國的始祖太公望的廟前召集百官,要他們刺血發誓,祭壇前還挖了一個深坑,如有人拒絕發誓效忠於他,打算當場問斬並把屍體丟進坑裡,一埋了事。文武百官一一陸續進來,發誓效忠新政權。輪到晏嬰時,晏嬰走上祭壇前說:「崔子無道,殺了主公,不支持王室而支持崔杼慶封的人,必遭惡運。」口氣剛正,正氣凛然,說得人人直冒冷汗,真怕崔杼立即對他下毒手,誰知崔杼並未如此,只在晏嬰耳旁說:「只要你態度改變,一定重用你,否則立可處死。」晏嬰回答說:「屈服刀劍之下算什麼男子漢?為利所誘而背叛君王算什麼義?君子當如蔓草伸展它的枯葉,中規中矩,不走錯正道。我是不會改變意志的。」

  崔杼一聽,氣得下令殺人,身邊有人制止說:「別殺他,您殺了莊公是因為莊公無道,晏嬰是賢士,殺了他,您不成了無道之人?」崔杼只好放人。晏嬰走下祭壇,登在等在廟口的馬車,馬車夫早已嚇得全身發抖,等不及晏嬰坐好,便揮鞭驅馬,一心想早離開。晏嬰按住馬車夫的手,說:「慢慢來吧!無論怎麼趕,如果注定被殺,還是逃不了呀!」

  晏嬰的義勇正和他的身高成反比,名氣之大,全國人人敬仰。而掌大權的崔杼也不過一年的光景,便死在他的搭檔慶封左相的陷阱裡,最後走投無路,自殺身亡。至於慶封得了實權不久,也捲入權利鬥爭中,失利而亡命吳國。賢士晏嬰終於出頭天了,齊景公任他為宰相,景公在位五十八年,國治民安,全賴宰相晏嬰賢能掌舵,也是齊人之福。

【結語】
  胆敢與惡誓力對抗,義勇不懼,世間能有幾人?他俩對峙多年,崔杼也不敢殺晏嬰滅口,為的是一個「義」字,可見,春秋時代政局雖亂,也還盜亦有道。反觀今日台灣,殺及無辜,只為個人一時心情欠佳,今人愚蠢至極,連個掩人耳目殺人的理由也提不出來,可悲!

他們倆的知心

25 7 月, 2007

他們倆小檔案
主角:唐太宗與魏徵
朝代:唐朝
關係:君臣

  他們倆是一對君臣,唐太宗是唐朝開國明君,魏徵是以忠心正直聞名於世的大臣,君開明,臣剛正,為中國歷使上極其難得的搭檔。魏徵對唐太宗的諫言,範圍不只拘限於朝政得失,連皇上西域買馬或納妾嫁女,他都挺身而言,膽之大、言之直,也僅有能廣納善言的唐太宗能信任並包容,他們君臣之間的情誼,因此流傳不少軼聞趣事。

  酷愛書法的唐太宗,曾跟虞世南學隸書,平常勤於練帖,也愛臨摩,唯獨 「戈」字,怎麼臨,怎麼寫也不得其法,太宗為之苦惱甚久。某日,他臨了一篇帖,碰上了個 「戩」字,太宗於是只寫了左邊的 「晉」字,把右邊的 「戈」字空出來,讓虞世南親筆補上。

  有一天,唐太宗得意洋洋的將自己臨好的字帖給魏徵看,並請他不吝指正。魏徵也不脫世俗的先奉承一番說:「陛下大筆臨池,氣象非凡,實非臣下所能比擬;不過……」他語意微頓又說:「仰觀全篇聖作,唯 『戩』字右邊的 『戈』字臨得頗為逼真。」讓太宗直呼魏徵好眼力。

  有一天,太宗正在逗弄一隻鷂子,把牠放在自己的臂上,欣賞牠的神態與啼聲,頗自得其樂。

  魏徵遠遠一瞥,已瞧見太宗玩得渾然忘我,故意上前開個玩笑。豈知太宗也早已瞧見魏徵前來,便不假思索的將鷂子往懷裡藏,佯裝偷閒賞景。這時,魏徵前來問安,君臣相見,禮儀如舊。皇上賜坐之後,魏徵開始滔滔不絕的講述古帝王如何勤政愛民的事蹟,一開口卻無終止之意。以魏徵自小即愛讀書的本事,舉凡諸子百家、天文地理,莫不精讀數遍。說起古聖先賢事蹟,哪怕三天三夜也數說不完,這下可急壞了太宗皇帝,懷裡的那隻鷂子恐怕性命不保了。但一向開明的太宗也不好無端斥退賢臣,更何況此時賢臣正在向皇上上 「治國之道」課,豈敢打斷話頭?只得耐著性子聽下去,結果鷂子果真被悶死在太宗懷裡了。

  唐太宗平日雖嫌魏徵的諫言煩人,但也知他一片苦心,想送個小禮給賢臣,但不知送些什麼好?有一天,魏徵退朝後,唐太宗笑著對他身邊的侍臣說:「要送些什麼東西給他,才叫他心動呢?」侍臣回答:「聽說魏大人最喜歡吃浸醋的芹菜。」 「此事當真?」太宗問。「聽說魏大人每吃芹菜,吃得欣然稱快,欲罷不能。」

  次日太宗召魏徵賜食,只見桌上擺了三盤醋芹。魏徵果然一見大喜,不覺喜上眉稍。也顧不得什麼君臣禮儀,只當是老友相聚,盡情把歡,一餐飯吃下來,痛快至極。飯未吃完,醋芹已盤底朝天了。

  但是,人非聖賢,皇帝也不例外。話說諫官魏徵素以直言出名,幸賴太宗皇帝有雅量,君臣相處甚歡,但也有忍無可忍之時。有天早朝結束,只見太宗怒氣沖天的回到宮中,大發雷霆:「這次我非殺了他不可!」 「要殺誰呀?皇上。」長孫皇后從內廷出來問道。太宗怒不可遏說:「魏徵這老小子,真可恨!每次討論國事,老與朕作對。只要是他不贊的,他總堅持到底,就在朝廷之上,絲毫不給顏面,分明與朕過不去。」

  長孫皇后不發一言,默默退下。不久,皇后穿戴全套大禮服,從容的來到太宗跟宗,行禮致敬。「皇后!何以如此大禮?」皇后說:「臣妾聽聞,君明則臣賢,像關龍逢、比干等忠臣,只因生不逢時,遇到夏桀、殷紂這種暴君,才慘遭殺身之禍。如今我朝有如此中心正直,敢於抗顏直諫的賢臣,實我大唐之幸,特來向陛下道賀。」

  長孫皇后素有賢德之名,太宗聽了皇后一席話,明白皇后的意思,從此對魏徵更加敬重。

【結語】
  「 『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以古為鏡,可以知興替,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。』我以前常暗自心喜,保有此三鏡可以防己過,如今魏徵殂逝,我失去一面最寶貴的鏡子了!」這是唐太宗在魏徵病逝之時,對群臣所說的話。所謂 「 君明臣賢」,唐太宗與魏徵可謂天下第一對。

後記

25 7 月, 2007

教育是百年事業,是承先啟後的工作,每二個人都有這個責任把文化傳承下去,不管你是身居什麼身份。

生死是輪迴大事,是精疲力竭的歷程,每一個人都要有這個心願,把生死斷滅止住,不管你花費多少力氣。

小時候,在戲院裡看到一部黑白片的電影,震憾我心,片子名是:目蓮救母。這部片子給了我一輩子的影響與教育,他教育我:惡事不能做,否則下地獄去就是這麼慘。為何這類教化人心的電影不賣座了呢?因為現今這個年代,沒人肯聽你教ㄒ訓,也少人相信因果。

四○年代,在台灣寺廟的圍廊上,看過有關地獄的種種苦刑圖片,五○、六○年代,台灣步入了所謂的「經濟起飛」年代,有一陣子是「家庭即工廠」,人人在家中的客廳,飯後看電視節目的當下,也在做代工賺錢,因此,全民走上向「錢」看的時代。這個向錢看的時代下的人民,人心開始變質,因為「食飽思淫慾」,人有了錢,便作怪了!於是「因果」觀念式微,甚至棄之如敝履。四維八德、忠孝節義的教理在課堂中被撇拋,連民間本具教化責任的各大寺廟,因果圖說,地獄警示圖也紛紛下架,學校寺廟圍牆上不再殷殷告誡世人:諸惡莫作。因為經濟起飛後的新生代們有自己另一種愛讀愛看的文字媒介,你要與他們溝通,要用他們的文字口氣輸入,而且要用技巧,看因緣,否則還不能契機呢!

江老師一生心繫教育,明白這個理念在完成地獄變相圖,又完成了因果圖鑑之後,有感於可能不十分契年輕人的機,怕錯失教育功能,便囑咐末學用白話文重寫這本「因果圖鑑」,並配合圖卷出版,一心指望年輕人因肯看文字說明,而達到因果教育的目的。末學接到老師指示,心中非常興奮,用無比恭敬的心閱讀圖鑑釋文,並摒除一切雜事,專心在家寫作。因為有老師的圖鑑釋文來引領我寫作,下筆有如神助,就在短短一個半月中完成九十三篇初稿;打字後,分三次送到澹寧齋請老師過目,老師提筆稍加潤飾,至今得以定稿。

這一本因果圖鑑,圖畫裡的一筆一墨,文字裡的一言一語,都盼您的仔細端詳閱讀,倘若因此能種下「因果」的種子,多少改變一下世道人心的話,也不枉費作者的一片苦心。阿彌陀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