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rchive for the ‘他們倆的故事’ Category

他們倆的祕密

星期三, 25 7 月, 2007

他們倆小檔案
主角:秦始皇與呂不韋
朝代:秦朝
關係:父子?

  他們倆關係複雜,既是君臣,也是父子,此項祕密是父親呂不韋一手策劃,自編自導自演,而身為兒子的秦始皇被迫參加演出,卻又毫不知情,所以當父親呂不韋觸犯律法時,兒子秦始皇照樣論罪。可以這麼說,老父死在自己的兒子手裡。

  話說呂不韋是韓國首都陽翟的大商人,經年往來於各諸侯王國之間,以「賤買貴賣」為經商原則,因而成為擁有萬貫家財的。當時秦昭王於太子死後,立次子安國君為太子,太子最寵愛的華陽夫人卻沒有生子。華陽夫人若想要保有嬌寵的地位,勢必要找個兒子;將來好被立為太子。這時,子楚正在照國當人質,他是安國君的次子,點子就出在呂不韋的腦裡,他看到子楚在照國當人質,吃住匱乏,生活失意,於是一手策劃了一齣,使子楚將來登基做皇帝,他就是秦始皇名義上的父親。

  呂不韋對子楚說:「如今琴王年事已高,你父親安國君被立為太子,但你又不是嫡長子,將來安國君即位之後,你根本也沒機會和各王子爭太子位,現在你必須從事外交活動,把自己的名聲由諸侯間響起,然後去巴結討好華陽夫人,請她認你為子,才有出路。」子處一聽,的確有感自己的前途堪慮,便要求呂不韋出主意,於是呂不韋拿出五百兩金來讓子楚結交賓客之用,又以五百金買珍奇寶物送給華陽夫人。呂不韋又透過華陽夫人的姊姊去說服妹妹,收子楚為義子,大意是說:「以鞏固夫人長久的地位,一定要認養個兒子,將來安國君百年之後,你才有機會成為母太后,子楚是個賢德之人,對夫人又孝順,何不立子楚為嫡嗣呢?」華陽夫人為了自己的地為著想,便找機會向安國君說:「我僥倖入宮,又深得太子寵愛,可惜就是未能替太子生個一男半女,今臣妾知道子楚是一個有孝心又賢能的青年,請太子為我立他為嫡嗣,我才能安心過日子『安國軍果然答應,兩人共刻玉符,正式立子楚為嫡嗣。

  有一位歌伎,姿色絕美,已懷了呂不韋的骨肉在肚子裡。有一天,呂不韋設酒宴請子楚喝酒,想不到子楚也看上這名歌伎,呂不韋雖不情願,但心想:「子楚有可能是未來的皇帝,那麼這肚子裡的還子便是未來的小皇帝,我就是太公了,好!送這個歌伎給子楚吧!」於是大方贈送,但隱瞞了歌伎懷孕的事。子楚娶回歌伎,懷胎十個月後,生下一名男嬰,他就是未來的秦始皇。

  秦王政極位時才十三歲,首先尊奉呂不韋為相國,號稱「仲父」,也就是第二個父親之意。秦王年紀小不懂事時,他的母親常與呂不韋私通,秦始皇年歲漸長,但他那歌伎出身的母后仍十分淫蕩,深謀遠慮的呂不韋唯恐自己為這件私通的事招來災禍,便又設計另一件事,想要避開災禍,然人算不如天一算,呂不韋仍敗在這一件事情上。

  呂不韋設計自己的家臣嫪毐,假裝接受宮刑,送到後宮當太監,私下又與秦王的母后私通,本來事情也不會爆發,就在秦王九年,嫪毐跟人飲酒下棋,酒醉後跟人起衝突,出手打人,對方一氣之下告到秦王面前說:「實際上嫪毐並非宦官,他經常與太后通姦,而且生了兩個兒子。」於是秦始皇大為光火,派人調查,果然屬實,而這件事也牽連到宰相呂不韋,同年九月,始皇下令殺嫪毐家人,以及太后所生的兒子。始皇十年十月,下令罷免相國呂不韋,貶至巴蜀。此時,呂不韋深知自己犯下大錯,只怪自己年紀輕胡來,懊悔不已,擔心始皇下令處死,便喝毒酒自殺身亡。

【結語】
  這個祕密,當事人只有呂不韋知情,司馬遷筆下的秦始皇毫不知情,說是呂不韋因嫪毐犯下殺身之禍,其實他欺君瞞上的隱瞞自己真正的身份,早就犯了殺頭之罪,對不!

他們倆臭氣相投

星期三, 25 7 月, 2007

他們倆小檔案
主角:秦孝公與商鞅
朝代:戰國時代中期
關係:君臣

  他們倆是一對臭氣相投的君臣,兩人對如何勵精圖治、充實國力有很大的衝力與決心。年僅二十一歲年輕氣銳,想有一番大作為的秦孝公,碰上三十來歲有法家司想理論又積極去實踐商鞅,兩人就臭氣相投的把秦國推向一代強國,成為春秋戰國珠國中國力最強的國家。

  秦孝公歷史上有名的「招賢令」,張貼出來之後,商鞅立即整裝出發,前往秦國。除了佈告上說的:「誰能出奇計使我國強大,將賜予高官厚祿。」吸引他之外,另一方面也實在是因為他的祖國魏惠王並不重用他,理都不理他,再加上恩公公叔痤已死,在魏國已無仕途可言。透過孝公的親信推薦,他謁見了孝公一共四次,才真正獲得孝公的賞識。

  第一次的會見,商鞅的議論不但沒能吸引孝公的興趣,還被喝斥,原來商鞅對秦孝公講述仁道治國,孝公毫無領會。過了幾天,孝公又想接見商鞅,但儘管商鞅講得多有勁,還是未能打動他的心,原來他講述的是帝王之學。第三次,商鞅改變策略,對著秦孝公講述霸王之道,等商鞅一出去,孝公便對景監說:「我要對他另眼相看,你的客人確有學問。」所以商鞅對景監說:「我說的霸王之道,孝公好像很有興趣,請再安排一次機會,我要掌握國王的意向。」就在第四次的會見上,一連數天,孝公聽不厭倦,景監好奇問何以如此?商鞅說:「起初我說的是夏、商、周三朝的帝王之道,王認為帝王之道太慢了,他沒有那個耐性,因此我就向他進言富國強兵之策,王就熱烈起來響應我的策略,所以聽不厭倦。」

  於是商鞅便在秦孝公全力支持配合下,在秦國推展它的富國強兵之計。在內容上是以農本主義及法治主義為兩大支柱,而且事不宜遲,必須說做就做,但是孝公雖然一心想支持商鞅的主張,但一旦要實施卻又猶豫了起來。於是來一場御前會議,召集眾臣商議討論,遭到眾臣的非難及阻檔也是預料中的事,但是商鞅辯才無礙,以他深厚的法學基礎,睿智的頭腦以及高超的辯才,果然把眾臣一一辯倒。孝公拔擢商鞅為「左庶長」,下了政治改革的命令,這就是商鞅變法。

  商鞅一共變法兩次,變法目的是要剝奪貴族世襲的特權,獎勵農耕與戰功,培值耕戰之士,確立集權體制。總言之,商鞅在中央集權上下了一番工夫,在執行上更是說一不二,嚴正到有些苛刻,充分發揮了他法家的精髓。但也由於執行如此嚴苛,「變法」才能獲得成功,為勤國帶來富強。

  新法實施了十五年後,孝公以四十五歲的英年遽然去世。因為商鞅推行變法,樹敵太多,尤其是因變法而被剝奪、被壓抑的那些王室、外戚,更是憎恨他到了極點。孝公是商鞅唯一的靠山,如今孝公一死,商鞅的命運有如暴風雨前的燭火,隨時都會熄滅。

  果不期然,孝公一死,太子惠王即位,惠王立即展開報仇行動,藉著公子慶那一派人的密告,說商鞅謀反,便派出捕吏去抓,商鞅被迫逃亡,好不容易來到靠近國境的函谷關,想在一家客棧投宿,客棧主人並不知曉來人便是當時立法的宰相,說:「商鞅大爺規定沒有身份證明的人不能投宿。」商鞅至此終於明白凡事有利必有弊,沒想到他居然被自己制定的法律,逼到走頭無路的地步,最後被「車裂」而死。

【結語】
  解決問題並不是一有方法便一定要用,有時候方法放著不用,靜觀其變,順應自然,也是一種好方法。一個太過能幹又雄心萬丈的人,為了取得眼前的勝利,得理不饒人的,權勢運用到最後,就是賠上自己的性命。在政治仕途中,「只知進不知退」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。李斯、商鞅知之已晚了呀!

他們倆的對峙

星期三, 25 7 月, 2007

他們倆小檔案
主角:晏嬰與崔杼
朝代:春秋時代
關係:同朝為官

  他們倆同朝為官,一正一邪,一忠一奸,互相對峙多人。崔杼兇狠霸道,弒君犯上,但遇上了忠貞不二,剛正不阿的忠臣晏嬰,卻不敢對他有所措施。顯見邪不勝正之理。晏嬰是春秋齊大夫,知識淵博,記憶力很強,人很節儉,生活清苦,但人品清高、正直,服侍齊靈公、莊公、在景公的時代當宰相,以賢相聞名,也是孔子所尊敬的前輩政治家之一。

  事情發生在春秋時代末期,齊國重臣崔杼在首都臨淄發動大政變,弒殺了國王莊公。莊工雖然是個昏君,但臣弒君的罪名也非同小可,人人畏怕崔杼的惡霸勢力,紛紛投靠崔杼,唯獨晏嬰大夫以短小不到五尺之軀,憑靠一身的正義之胆,隻身前往祭弔,崔杼家的門口警衛森嚴,衛士問他是不是來找死的,他告訴衛士說:「我並不是齊君的寵臣,沒有找死的必要。」「那,您是打算亡命他國?」「我又不曾犯罪,何必逃亡?」晏嬰一進門,看見莊公的屍體,立刻抱屍痛哭,之後,從容離去。崔杼的近臣向崔杼進言道:「這個人膽敢進門祭弔,非等閒之輩,還是趁早殺了他。」崔杼說:「不!那傢伙是個有名望的人,留他一條命好利用吧!」由於這句話,使晏嬰與崔杼在朝廷裡又對峙了一陣時日。

  崔杼弒莊公之後,擁立莊公的異母弟「杵臼」繼任王位,這就是齊景公。景公即位後,任命崔杼為右相,慶封為左相,把國事全委托他兩人。崔杼大權在握,為堵住眾官說它弒君犯上之口,一天,崔杼在齊國的始祖太公望的廟前召集百官,要他們刺血發誓,祭壇前還挖了一個深坑,如有人拒絕發誓效忠於他,打算當場問斬並把屍體丟進坑裡,一埋了事。文武百官一一陸續進來,發誓效忠新政權。輪到晏嬰時,晏嬰走上祭壇前說:「崔子無道,殺了主公,不支持王室而支持崔杼慶封的人,必遭惡運。」口氣剛正,正氣凛然,說得人人直冒冷汗,真怕崔杼立即對他下毒手,誰知崔杼並未如此,只在晏嬰耳旁說:「只要你態度改變,一定重用你,否則立可處死。」晏嬰回答說:「屈服刀劍之下算什麼男子漢?為利所誘而背叛君王算什麼義?君子當如蔓草伸展它的枯葉,中規中矩,不走錯正道。我是不會改變意志的。」

  崔杼一聽,氣得下令殺人,身邊有人制止說:「別殺他,您殺了莊公是因為莊公無道,晏嬰是賢士,殺了他,您不成了無道之人?」崔杼只好放人。晏嬰走下祭壇,登在等在廟口的馬車,馬車夫早已嚇得全身發抖,等不及晏嬰坐好,便揮鞭驅馬,一心想早離開。晏嬰按住馬車夫的手,說:「慢慢來吧!無論怎麼趕,如果注定被殺,還是逃不了呀!」

  晏嬰的義勇正和他的身高成反比,名氣之大,全國人人敬仰。而掌大權的崔杼也不過一年的光景,便死在他的搭檔慶封左相的陷阱裡,最後走投無路,自殺身亡。至於慶封得了實權不久,也捲入權利鬥爭中,失利而亡命吳國。賢士晏嬰終於出頭天了,齊景公任他為宰相,景公在位五十八年,國治民安,全賴宰相晏嬰賢能掌舵,也是齊人之福。

【結語】
  胆敢與惡誓力對抗,義勇不懼,世間能有幾人?他俩對峙多年,崔杼也不敢殺晏嬰滅口,為的是一個「義」字,可見,春秋時代政局雖亂,也還盜亦有道。反觀今日台灣,殺及無辜,只為個人一時心情欠佳,今人愚蠢至極,連個掩人耳目殺人的理由也提不出來,可悲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