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rchive for the ‘他們倆的故事’ Category

他們倆有仇

星期三, 25 7 月, 2007

他們倆小檔案
主角:漢高祖與貫高
朝代:漢朝
關係:仇人

  他們倆可算是仇人,因為貫高及趙午等人私下瞞著趙王要謀害漢高祖。他門倆的仇不算深,也不算大,但他們要殺的人竟是皇上,因此付出的代價也就更大了,最後,不但計謀未成,事跡敗露,還連誅三族。貫高為誰殺人呢?為了他的主人趙王熬,而趙王熬又是漢高祖的女婿,漢高祖正是它們要弒殺的對象。

  漢高祖劉邦和呂后生了一子一女,女兒魯元公主嫁給趙王張熬。以前,高祖率軍路遇趙都邯鄲時,身為女婿的趙王早晚親自照料高祖的飲食生活,一切都善盡女婿的禮節,但不講禮教的劉邦,又出言不遜,常口出穢言的罵女婿,行為粗魯得令趙王屬下又極護禮教的老臣貫高等人,看不下去,直想為自己的主人出氣。便勸趙王叛變,可是趙王感於高祖的大恩大德,不敢反叛。勸說無效,貫高等人便準備私下單獨行動,誰知事跡敗露。原來貫高的仇家去向高祖打小報告,使高祖逃過一劫。

  趙國大臣貫高行刺事跡敗露,被連誅三族,行刺之人全部被抓起來關,連趙王也不例外。他們被關起來時想集體自殺,但貫高罵道:「假如你們都死了,誰來為我主人鳴不白之冤?我王沒有罪。」於是大家才打消自殺的念頭,全都被壓送到京都,進行極為嚴密的審判。

  審判過程中,貫高回答審判官說:「謀殺陛下情事,是由我門私下祕謀,我王毫不知情。」即使他們使用殘刑烤打,打得皮肉綻開,體無完膚,他們仍然矢口否任趙王有涉入案情。呂后在旁不解的說:「趙王是魯元公主的丈夫,也是我們的乘龍快婿,他怎麼會謀害次殺岳父呢?」但漢高祖不以為然,直認為女婿有心謀反。便把檢查官(廷尉)叫來說:「找一個與貫高很熟的人去套問看看?」這時,中大夫泄公說:「貫高是我的小同鄉,我對他的為人很清楚,他在趙王身邊一向以正直出名,不致於說謊……」於是高祖命令泄公打著天子的小旗,親自去拜訪貫高。兩人一見面,閒話也不多說,泄公直接問:「趙王熬到底有沒有參與謀反的事?」貫高回答說:「誰不愛自己的父母妻子?如今我已經被判處誅滅三族的重罪,難道我會用我王的身家性命來害死我的至親血肉嗎?我王實在沒有參與這項計劃,是我們私下單獨行動的。」泄公把事情一五一十再向高祖報告一遍,高祖才算赦免趙王無罪開釋,而高祖也佩服貫高的忠君愛國行為,因此派泄工去通知貫高,說高祖已經赦免了趙王,也赦免貫高。貫高一聽,高興的說:「我王真的獲赦了嗎?」「當然。」泄公又說:「陛下嘉許你的護主忠君,所以也赦免你的罪。」然而貫高卻說:「我所以茍全性命至今,就是為了替我王洗刷不白之冤,如今我王既已獲釋,我的責任盡了,死也無憾。何況臣弒軍之罪可也不輕,即使陛下不加罪於我,我又有何顏面茍活呢?」說罷,就舉劍自殺身亡。

【結語】
  貫高這個所謂的忠臣,忠心護主,精神固然可嘉。但瞞著自己的王私下去行刺皇上,以致被誅滅三族,這代價未免太大了吧!貫高等人把自己的父母,妻兒的性命當成了賭注,又未經家人的同意,也未經他主公的同意,就草率行事,而史書上又傳揚他的忠君愛國的名聲,真不知司馬遷的用意何在?

他們倆逮機會

星期三, 25 7 月, 2007

他們倆小檔案
主角:康熙爺與鰲拜
朝代:清朝
關係:君臣

  他們倆是一對志不同道不合、意見分歧的君臣。康熙皇帝登基時只有八歲,而鰲拜又是康熙的父親福臨王的輔佐大臣之一,福臨王即順治皇帝,登基時只有六歲,朝政大事全權落在四位大臣手上,而鰲拜野心勃勃、專權跋扈,在康熙帝登位之後,仍一手把持朝政,並排除異己,結黨營私,使年輕有為、一心想把朝政弄好,步上富強大國的康熙皇帝在鰲拜的專權下無法一展抱負,最好只好用計智擒鰲拜。

  鰲拜、瓜蘭佐氏,滿州鑲黃旗人,祖父及叔父都是軍功赫赫人士,鰲拜在叔父的推舉下入朝為官,因年輕勇猛,以其卓越的指揮才能屢建戰功,得到清太宗的賞識,此後,食髓知味,鰲拜鎮壓李自成、張獻忠等流賊,成為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。

  鰲拜是擁護順治皇帝登基有功的功臣之一,年僅六歲的順治皇帝以索尼、遏必隆、蘇克薩哈及鰲拜四人為顧命大臣,掌管一切朝政,而這四人當中,索尼年老、遏必隆軟弱、蘇克薩哈比較衝動浮淺,只有鰲拜一人野心勃勃,並且個性剛烈,就在順治帝崩,年僅八歲的康熙皇帝即位,這四位顧命大臣其中三位又因意見與鰲拜不合,鰲拜使出專橫獨斷行,殘害異己的工夫,先後殘殺人才,在朝中形成了以鰲拜為核心的權力集團。

  康熙帝六年,顧命大臣之一而與鰲拜意見常常不合,但也有姻親關係的蘇克薩哈,見到鰲拜的一意孤行,又廣植黨羽,對未來的朝政憂心忡忡,想中斷鰲拜的攬權,便利用「皇上躬親大政」的大機會,向康熙皇帝表示辭去輔政大臣的職務,且表示要歸政於皇上,但這個意見正觸怒了一心想要獨攬大權的鰲拜,因為鰲拜並不想還政給皇上,於是他便編造了二十四大罪狀,反撲攻擊陷害蘇克薩哈,此一事件使康熙皇帝更看清了鰲拜專權獨行的真面目,但又一時拿他沒辦法,因為十幾年下來,朝中大臣全是鰲拜的心腹及黨羽,他們全是一丘之貉。逐漸長大的康熙皇帝個性沉著穩重,好壞是非,一目了然,深知為國家社稷前途計,不剷除鰲拜不行,但也不敢輕舉妄動。

  有一天,外國師傅進貢一項表演,使年輕的康熙皇帝十分喜愛,那就是「布庫」(即摔跤)。只見壯士兩人一組進行肉搏戰,不用武器,僅憑武力。康熙皇帝從侍衛中挑選身強力壯的年輕人,以練習布庫為名義,組織一支能為皇上效忠的少年武士親信衛隊,每日在宮內滾打練習,康熙皇帝也加入武打。這種扭打玩意,看在鰲拜老臣的眼裡是小孩子的玩意兒,不加戒備。有一天,事先已先佈署了布庫侍埋伏在側,等鰲拜入內後,康熙一聲令下,武士們突然衝出來擒拿住鰲拜不放,並將他制服,送入大牢待審。以三十條大罪,罪無可赦,朝廷大臣議決應予以革職立斬。康熙帝考慮到鰲拜是顧命大臣,且有戰功又為朝廷戮力多年,不忍加誅。最後鰲拜死在獄中。從此鰲拜集團徹底消滅。

  康熙皇帝剷除了鰲拜之後,果然能一展抱負,開始推動他的治國政策,加強中央集權,大力推進封建化,平定三藩之亂,消滅割據勢力,統一台灣,並完成各項政治制度,努力生產。逐步邁向大清帝國統一盛世的理想。

【結語】
  康熙帝的大有為,憑一己之力用計成功的擒拿了權臣鰲拜,使大清帝國興盛了幾百年。康熙皇帝假如不是這麼沉著能幹,而任奸臣鰲拜弄權敗國,最後歷史不知走成怎樣?

他們倆很對眼

星期三, 25 7 月, 2007

他們倆小檔案
主角:乾隆皇與和珅
朝代:清朝
關係:君臣

  他們倆真是一看就對眼的一對君臣。皇帝乾隆名弘曆,一開始對臣子和珅有個好印象,正是由於他倆一見面便產生好感。乾隆皇見到和珅那眉清目秀的俊秀樣,很討喜,印象從此良好到盡管和珅做惡多端、陷害忠良無數,乾隆也能袒護遮蔽,這使唯利是圖、曲意逢迎的和珅就更有恃無恐了。

  他們倆是如何一見就喜歡的呢?這要從乾隆二十歲那年說起。乾隆的父親就是清世宗雍正,雍正有一名愛妃長得很漂亮,正在後宮梳妝,正巧年方二十的乾隆有事進宮,見到美女正在梳妝,一時童心興起,便悄悄的走到那妃子背後,突然伸出雙手去蒙住妃子的雙眼,妃子以為是宮女和她逗鬧,順手拿起手中的梳子向後擊去,不巧,正打在乾隆的前額上,打破了一塊皮,並留下一個梳子的齒痕,這事也沒什麼大不了,乾隆皇也沒放在心上。第二天正是初一,照例要去面謁皇后,皇后瞧見他額頭上的傷痕,問明原委,但乾隆支吾其詞,說不上來。禁不住皇后的嚴加追問才招出實情。這下子可不得了,皇后怪罪妃子調戲皇子,便降下懿旨賜她自盡。乾隆一再提出辯解無效。最後,心地善良的乾隆只好偷偷的跑到神靈前暗禱說:「是我害了妳!倘若妳靈魂有知,二十年後再來與我相聚,我定善待妳,我若負心,天地共鑒。」二十年後,即有和珅出現。當和珅在鑾儀殿聽差時,乾隆第一次見到他便覺好生面熟,說和珅面貌與二十年前冤死的妃子十分相似。說來也巧,和珅的脖頸上有一道暗暗的紅印,乾隆任定和珅脖子上的這道紅印正是那個妃子上吊的繩印,問起他年歲來,恰又和妃子死的年月相合。從此乾隆對和珅另眼相看,並倍加寵信他。和珅也因為有乾隆皇這位穩固的大靠山,在朝廷裡專權跋扈,貪圖賄賂,聚黨營私,陷害忠良,無惡不做了二十多年。

  和珅不但長得斯文俊秀,有女人的美態,連心思都纖細得無人能比。他侍候在乾隆的身邊,討皇上的性情喜好、生活習慣都細心觀察,時日一久,連皇上的脾氣、心理、愛憎也都看得出來,皇上什麼時候要什麼東西?辦什麼事?不等皇上開口,他早已把該用的東西準備好了,如此曲意逢迎,怎不討皇上龍心大悅呢?再說乾隆皇有一個特點,他愛聽奉承話,但不准別人胡亂奉承,還必須有憑有據,捧對眼了才算,而和珅這一招也對上了!

  一向對文史很注重的乾隆,對相傳純廟時刊印二十四史的事,尤其注重,為怕有舛謬,他常親自校核,每校核出一件差錯來,便覺自己是做了件了不起的大事,心中很是痛快。和珅及幾位大官員為迎合皇上的心理,就在抄給皇上的書稿中,故意於明顯處抄錯幾個字,以便「宸翰勘正」。這是變個法兒使皇上高興的。乾隆皇的確為此樂了一陣子。但話又說回來,書稿中也有皇上改正不到的字,誰敢改呢?於是就將錯就錯了,因為誰也不敢動皇上校核過的書稿呀!

  和珅在乾隆皇的羽翼下,青雲直上的一路升官,也一路收刮了許多民財,財富冠蓋朝廷。嘉慶四年正月,乾隆崩殂,靠山倒了,和珅的死期便到了。嘉慶就在宣讀遺詔這天,傳旨逮捕和珅治罪,他的每一條罪狀都與錢財有關。當查抄者把查抄和珅家的清單拿來一看,大家看了都大吃一驚,清單上列著和珅家產:房屋千餘間,田地八千餘頃,銀號十處,束銀六十萬兩,當舖十處,束銀八十萬兩,金庫內赤金五萬八千兩,銀庫、珠寶庫、綢緞庫、人參庫全都裝得滿滿的……。和珅為相二十年,他的這部份家產有八萬萬兩之巨,比清廷十年收入的總合還多。和珅死後,家產全部沒收,最後還是一場空。

【結語】
  乾隆皇在歷史上也算是一位勵精圖治,文功武赫昭昭之人,他更完成了明史、續文獻通考、皇朝文獻通考……等書的編纂工作,又六下江南,自跡遍題海內,他也自稱自己是 「十全老人」。這樣一個皇帝卻對奸臣和珅如此寵信不疑,而且言聽計從、借殺不少無辜,為什麼?難道只為了一個 「對上眼」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