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rchive for the ‘他們倆的故事’ Category

他們倆的命運

星期三, 25 7 月, 2007

他們倆小檔案
主角:蔡邕與蔡文姬
朝代:後漢末年
關係:父女

  他們倆是一對命運坎坷的父女。在學術方面都有不凡的成就與重大的貢獻。父親蔡邕非常博學,曾拜太傅胡廣為師,學得文學、經學、天文……等學問,還能彈一手好琴。而女兒蔡文姬也是博學多才,也會彈琴,父女倆不但才華洋溢,又好絲竹,連命運都同樣淒慘,令人不禁要為他門倆父女一灑同情淚。

  蔡邕是個孝子,母親生病三年,他侍候湯藥,在危急之時,曾連續七十天沒有好好在床上睡覺,母親去世後,他居住在墓旁守喪,鄉里人都很欽敬他的孝義。蔡邕在學術上有卓月貢獻,他認為古書年代久遠,錯誤也多,由於時間及語言上的轉折,後代學者只好穿鑿附會,以致誤人子弟。於是蔡邕奏請靈帝校訂六經文字,他親自把經文寫在石碑上,再請工人鐫刻清楚,豎立在太學門外,共計四十六大碑,立碑之後,天下儒生前來臨摹抄寫,這是他中大的貢獻。

  蔡邕生性耿直,常常上書陳述政治得失,因此得罪不少人,尤其是司徒劉郃與他一向不睦,而中常侍程墴的女婿陽球藉機上書告蔡邕誹謗劉郃,靈帝因此貶謫蔡邕一家人到朔方,陽球又派刺客在半途中追殺不成,又賄賂當地官吏毒害他,但大家都因蔡邕是存義之人,不敢下手。蔡邕在朔方停留九個月,碰上天下大赦,而回到老家。在路途中,中常侍王甫的弟弟王智,官拜五原太守,設宴為蔡邕踐行,王智舉杯敬酒,誰知一向忠義耿直的蔡邕並不回敬,使王智臉上掛不,自知得罪人,蔡邕因此亡命江湖,流落東吳。

  靈帝去世後,董卓掌權,吩咐卅郡把蔡邕給找回來,否則要誅殺他,蔡邕只好回來當官,三天之內,董卓連昇他好幾級,可見非常重用他,但一向剛愎自用的董卓也不能好好的聽諫,最後懂卓被王允設的「美人計」殺死,連蔡邕也入獄,因蔡邕正著手在寫「後漢書」已完成四十二篇列傳,便請王允準許他像司馬遷一樣帶罪入獄撰寫後漢書,王允不肯,蔡邕年六十一歲,死於獄中。

  蔡文姬名琰,是蔡邕的女兒,多才多藝,人人稱羨。可惜命運不佳,年紀輕輕便成了寡婦,也未生得一男半女,孤寂的生活使蔡文姬在文學上有更卓越的表現。無奈,後漢末年,時局動亂,李傕郭汜作亂,匈奴入侵,蔡文姬被匈奴人擄獲,帶至南匈奴,左賢王納她為妻,從此,告別中原,成為番人婦。一晃二十年,光陰流逝,與左賢王生了兩個兒子,過著異域的思鄉生活。

  這時曹操出頭了。曹操念在與蔡邕的舊情上,派遣使者到南匈奴,用大把金銀財寶贖回了蔡文姬。本來平靜的生活又起波瀾,文姬數日輾轉難眠,「要不要回中原呢?」文姬陷入了兩難,與兒生離死別的苦楚無人能與之體會,又不敢違抗曹操的旨意,便強忍心中的悲痛與子訣別,痛苦的抉擇及心情寫照,在他所作的詩句中隱隱,令後人讀來句句泣血,感同身受。

  文姬回到中原,父母都已去世,家園殘破不堪。那種「今非昨是」的錯愕心情,無法形容。曹操又一番好意將她嫁給同郡董祀為妻,誰知這個小官卻又犯法,論罪當斬,文姬又為他的夫婿去見曹操,請求特赦。正在大宴賓客的曹操以及賓客們,聽了素有文學素養的文姬訴求,無不動容,曹操說:「確實感人,但文書已發出去了。」文姬說:「曹公駿馬萬匹,將士如林,何不派一名將騎兵快馬加鞭追趕文書官呢?」文姬果然救回丈夫一條命。

【結語】
  後漢書列女傳記載蔡文姬在父親蔡邕坐擁書城的家裡,自小熟讀詩書,曾為曹操默寫了四百多篇的文章。一個才女有如此乖舛的命運,不禁令人嗟吁。

他們倆的合作

星期三, 25 7 月, 2007

他們倆小檔案
主角:齊桓公與管仲
朝代:春秋戰國
關係:君臣

  他們倆是一對合作無間的君臣。齊桓公是周天子下齊國的一位資質平凡的國君,管仲是一位出身貧寒,但輔佐齊王成為霸主的宰相,他推動一連串的振興經濟政策,使齊國一躍成為春秋時代最強大的國家。他們倆在當代國際舞台上的合作無間,不但成就了齊桓公的霸業,也維持了當時中原的和平。

  齊桓公與管仲這一對君臣,在位四十三年,合作完成了哪些計劃與功績呢?推展計劃的是管仲,配合執行的是桓公,他們先振興國家經濟,管仲常說:「衣食足而知榮辱。」民以食為天,先讓老百姓有飯吃、有衣穿,吃食無缺、生活安定才能談禮儀,他也常說:「治國必先富民,民富則易治,民窮則難治。」在困頓中先求安定,在安定中再求發展。等振興經濟有了一番實效,管仲接下來實行禮儀教育,推行禮義廉恥四維教育,他說一個國家可以說是由四支巨柱所維持,其中斷了一支,就失去安定力,斷了兩支就頻臨危機,斷了三支就傾覆,四支全斷,國就滅亡。這四支巨柱就是「禮、義、廉、恥」,在全國上下努力推行。使齊國人民在富足的安定生活中進而知禮儀,懂廉恥,而成為一代強國。

  國力鞏固之後,接下來的工作便是推廣外交。他們倆的外交政策是「重信義」。所謂「欲有所取,必先有所施。」管仲這種均衡而圓滑的施政態度,在外交上也表露無遺。

  桓公五年,國力充沛的齊國,終與仇敵魯國干戈相向,而且屢次大破魯軍,魯莊公看大事不妙,提議割讓「遂邑」講和,桓公接受,但魯將曹沫不肯。鄭在諦約之時,魯將曹沫一時情急,端著短劍上前威脅桓公說:「請歸還奪去的領土,否則命就難保。」桓公一時沒輒,為了保命,只好答應。事後,桓公愈想愈氣,後悔自己當時太沒胆識,竟含糊答應,就此失去領土,未免太沒面子,於是想暗中刺殺曹沫,並且毀約。管仲聽聞此事,退齊桓公諫言道:「這雖然是一件在威脅下被迫答應之事,但約定就是約定,毀約萬萬不可,又想要刺殺對方,這種行為大大違反了信義,幹這種百害無一利之事,怎麼取信於天下。」桓公接納了他的諫言,把佔領來的土地歸還給魯國,但也因此信義名譽傳遍諸侯各國。兩年後,諸侯在「甄」會盟推桓公為盟主,齊國稱霸中原從此確立。

  我們來看看他們倆之間互動的繩索是怎麼拉的?

  管仲剛被任用,想要推動富國強兵計劃,但必須國君及群臣的配合,如果沒有桓公百分百的信任及授命,如何取信並獲得威望。管仲有它的步驟。有一天,桓公問他:「國事辦得怎樣?」管仲答:「敝臣出身卑微,實在無法使那些身分高貴的眾臣聽命。」桓公立刻封他為「卿」。但過一段時日仍未見國事推動的腳步,便傳見管仲說:「封你做卿後,怎不見事功呀!」管仲答:「敝臣的家境貧苦,無法使那些有錢的眾臣聽命。」桓公立刻撥給他一年份的國稅。又過了一陣時日,政治革心的績效還是遲不彰顯。桓公開使沉不住氣了,又叫來問:「怎麼回事?」管仲答:「敝臣還未獲得主公百分百的信任。」桓公為了表示對他全心信賴,便舉行盛典,封他為「仲父」。這麼一來,管仲在眾群臣面前得到桓公的封官,群臣不敢看輕管仲,便開始他富國強兵之計了。果然,齊國日漸富強,桓公又雄心大起,很想動用武力,一試鋒芒,但這次輪到管仲費盡心機,百般制止桓公的輕舉妄動。

  一天,桓公說:「我國兵精糧足,可以發兵攻打那些橫行霸到之國了吧!」「不!武器還不充足。」過了一陣時日,桓公又問:「武器已經充足了,可以發兵了吧!」「不!現在還不是時候,要先鞏固自己的陣營,安定民心,把仁政施行徹底,……。」他們倆,一個野心勃勃,想伺機而動;一個是冷靜觀察,從旁進諫,真是天生一對。

  但是一生的合作,不堪最後的違信。自從管仲死後,桓公又以好色聞名,除了三個正夫人還有六個愛妃,身邊還有小人在旁邊進讒言,這些人如管仲所說的是動搖國本的「社鼠」,終於在爭權位的混亂局勢中,一代霸主齊桓公也忽然去世。

【結語】
  「親賢臣、遠小人」諸葛孔明所言甚是。一國之君治國如此,升斗小民的人生旅途亦復如是。得賢臣,可遇不可求,能夠彼此信任、何作無間才是難得。

他們倆默契多

星期三, 25 7 月, 2007

他們倆小檔案
主角:漢高祖與陳平
朝代:楚漢相爭
關係:君臣

  漢高祖劉邦與屬下陳平是一對默契很好的君臣,兩人默契很夠,有陳平的睿智,長為劉幫做深謀遠慮的計策,在加上個性沉穩的劉邦,反應也還靈敏,能見機行事,並及時配合,以致處漢相爭幾年間,他們倆一起度過許多難關,突破多次楚軍的重圍,並瓦解項羽的核心軍力,這些計謀都來自陳平。陳平可謂一流的謀士,而且是位長得高大俊美的美男子。

  有一次,楚突擊漢軍,並切斷漢的甬道,在滎陽城把漢軍重重包圍,漢王劉邦想要突圍也困難重重,在苦無對策之下,情願割滎陽以西之地和楚講和,誰知項王不答應。此時,漢王劉邦問陳平對策:「天下如此紛亂,我們要到何時才能天下太平?」陳平說:「可以阻段楚的勢力發展,我們才有得天下的機會,去掉楚王的麾下忠臣,項王必敗,楚王忠臣不外乎亞父、鍾離昧、龍且、周殷等人,大王如果能拿出幾萬斤的金子,用反間計來離間他們君臣,使他們君臣之間產生猜疑,進而互相誅殺……」漢王聽了立即採納陳平意見,拿出黃金四萬斤,交給陳平去辦。這就是有名的「離間楚君臣」。首先,陳平到楚國宣稱:「鍾離昧及項王的將軍們,雖然立了戰功,但項羽終究不肯封王,所以他們要投降漢王了。」項王聽到消息,開始對鍾離昧起了疑心,但也得一番證實,出計的陳平當然是不怕對方來查事實,越查才能越中計。果然項王派使者來漢一探究竟,漢王將計就計的準備太牢(用牛、羊、豬等食品)給使者吃,卻又故意驚訝的說:「我以為是亞父的使者,不料卻是項王的。」說罷,把太牢全拿回去,再搬出比較粗糙的食物來招待。使者回去之後,把詳情報告給項王知道,項王果然對自己有如父親一般敬重的忠臣亞父起了疑心,當時亞父為了項羽的江山主張要把滎陽攻下,不要再拖了,但是項王不信任他,反而不肯攻下,亞父也感覺到項羽對他的不信任,便很生氣的離去。陳平一箭雙雕,使項羽失去兩員大將。

  第二年,淮陰侯攻破齊軍,想自立為王。於是派遣使者報告漢王,漢王聽了非常生氣,正要破口大罵,陳平立即踩了漢王劉邦一腳,示意他不可發怒,劉邦也很聰明,立刻明白陳平踩腳的用意,立刻改口說:「要嘛就當個真王,朕就封韓將軍為齊王吧!」於是派張良去立韓信為齊王。因為當時韓信手中握有龐大軍隊,劉邦不能不暫且做個順水人情。劉邦對陳平的計謀一向言聽計從,最後也採納陳平的意見來個「智擒韓信」,利用天子出巡的機會,把韓信給捉下,不費一槍一彈。陳平獻計,使劉幫輕而易舉除掉心中大患。

  高祖劉邦是一位常常帶兵親征的皇帝,幾次受困不能脫,幸得陳平用奇計得到脫困。也曾被匈奴所困,七天得不到糧草,也是陳平用計使高祖獲得解圍。他也曾智擒齊王韓信,更曾對討伐叛變的韓王信(不是淮陰侯韓信)。也曾以護軍中尉的身份從軍,攻打叛軍陳豨和黥布,此期間,他曾六出奇計,獲得六次高祖的加封,但他的計謀被高祖視為極端機密,沒有流傳下來,後人不得而知。

【結語】
  陳平是一流的軍事策略家。由魏無知的引薦,來到劉邦麾下為劉幫效命,他不但頭腦好,更是一表人才,長得高大俊美。他能在高組開展天下時為高祖脫困,他也能在高祖死後,呂后掌權的時代,使漢室宗廟在顛簸中安定,使自己也免於災難,不愧是一位智謀之士。但他曾說過:「我用的很多陰謀,是道家所忌諱的,我的後代子孫若有個被廢之命,也是我留下的陰謀所造成的災禍。」知因明果,陳平的子孫果然封地被沒收,不肖子孫不少,但這豈是陳平所願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