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thor Archive

他們倆的較勁

星期三, 25 7 月, 2007

他們倆小檔案
主角:墨子與公輸般
朝代:春秋時代
關係:朋友

  他們倆都是手工藝做得很巧的人,只是一個有思想,一個卻習藝而不思考的人。墨子又稱墨翟,是魯國人,出身庶民家庭,有滿腔熱血的想救國救民,是一位磨踵頂□有思想的熱情青年。而公輸般只是一個手很工巧會做很多守城攻城的器械的工程師,但論及一般思想,他則說不上來。

  我國的春秋戰國時代,是歷史上一個劇烈動盪的時代,不但五、六千個大小諸侯國,還年年鬧爭戰,大國拼吞小國,小國也自不量力地偷襲大國,即便是一國之內,強大的領主們又互相拼吞和搞紛爭,人人都想擴大自己的領地範圍,最苦的便是那些庶民百姓,他們深恨領主們橫征暴斂,因而又相率變亂,正是這種地球繞著太陽旋轉,而地球本身也在自我旋轉的情況下,產生了許多思想家,而且各家特色不同,主張有異,稱為歷史上百家爭鳴的時代。

  而學過如學庶民出身的墨翟,是個肯思考的青年,他對他所學的儒學產生了懷疑及不滿,認為孔子所提倡的「仁道」不能救世,他認為理論必須能付諸實行,而且要實用才行。有一次,他看到公輸般製作了一隻木鳥,能夠在天空上飛降三天;公輸般因此洋洋得意,到處炫耀。當他拿到墨子前面時,墨子卻冷冷的說:「閣下所製的木鳥,還比不上我製的車軸,我的車軸能夠擔負五十石的重量,比較實用。做事要重實用,有利於人才算了不起。」說得公輸般啞口無言。

  頭腦清楚,有思想、重實用、有辯才的墨翟,滿腔熱血要救世,他反對戰爭反對奢侈浪費,主張兼愛非攻、節葬,為了自己的學說投身於庶民群中,每天在陶窯邊、在手工作坊、在打麥場裡……,它對那一些被認為是卑賤的賤民們,用火一般的熱情,宣揚他所尋找到的真理,不久,身邊有了一群跟隨他的子弟,形成一股力量,但他們都只是在民間活動,至於上層社會人士們卻十分的嫉視他。

  有一天,他得知魯國的大建築師公輸般被楚國聘用,替楚國製造了一部攻城的武器,準備去攻打宋國。這時三十五歲主張非攻的墨翟,一聽到這個消息,便命令大弟子禽滑釐帶了三百個門徒,攜帶他所製造的守城器械去幫助宋國,而他自己就跑了十天十夜的路,趕到楚國,找到公輸般理論去。

  公輸般見到他說:「夫子,你有何指教?」墨子起先不提宋國的事,他只說:「唉!北方有人侮辱我,我想假借你的力量來殺他,行嗎?」公輸般聽了心裡不大高興,沒有回答,墨子再說:「那麼,我給你十塊金幣,作為報酬好嗎?」公輸般這下子火大了,說:「我的良心不允許我隨便殺人。」

  「那好極了!」墨子正中下懷:「既然你不隨便殺人,為何又製造攻城的武器,好殺更多的人呢?那不是自相矛盾嗎?」公輸般被他說得一無是處,無言以對,不得不屈服,但把責任推給楚王,說那是楚王的意思,墨子說:「那我去說服楚王。」

  墨子見到了楚王,也不先提攻宋的事,就提說一個人自己有華屋、美食卻去盜竊林家的破牛車、爛糟糠……等比喻大楚國又何必去偷小宋國的東西呢?楚王也被說得啞口無言,又把責任推給公輸般,說公輸般已經為他製造了攻城的武器,保証攻得下城來。

  「不見得吧!」墨子又說:「我和他較量一下攻城的器械看看吧!」於是當場他們倆便實地來個模擬演練一番,結果公輸般當然不敵墨子,氣得公輸般像一頭發瘋的獅子,口中念念有詞,墨子料得到他心中在想些什麼?就說:「你把我殺了也沒用,我早以命令我的弟子們帶著我守城的器械到宋國去了,如果你們不相信,非打不可,也只是徒損國力而已。」楚王這才真正打消攻宋的念頭。

【結語】
  一直到老,公輸般仍然只停留在為人製作武器及一般日用器具;而墨子卻一直在為自己所推行的理想及主張在奮鬥,他不肯出賣自己的學說來換取爵位奉祿,即使到了八十多歲了,它仍然不怕辛勞的用「擊其鄰國,殺其人民,取其牛馬粟米貨物……」是違反上天意思的道理,來使楚國的魯陽文君停兵,墨子真是既熱情又可愛啊!

他們倆的命運

星期三, 25 7 月, 2007

他們倆小檔案
主角:蔡邕與蔡文姬
朝代:後漢末年
關係:父女

  他們倆是一對命運坎坷的父女。在學術方面都有不凡的成就與重大的貢獻。父親蔡邕非常博學,曾拜太傅胡廣為師,學得文學、經學、天文……等學問,還能彈一手好琴。而女兒蔡文姬也是博學多才,也會彈琴,父女倆不但才華洋溢,又好絲竹,連命運都同樣淒慘,令人不禁要為他門倆父女一灑同情淚。

  蔡邕是個孝子,母親生病三年,他侍候湯藥,在危急之時,曾連續七十天沒有好好在床上睡覺,母親去世後,他居住在墓旁守喪,鄉里人都很欽敬他的孝義。蔡邕在學術上有卓月貢獻,他認為古書年代久遠,錯誤也多,由於時間及語言上的轉折,後代學者只好穿鑿附會,以致誤人子弟。於是蔡邕奏請靈帝校訂六經文字,他親自把經文寫在石碑上,再請工人鐫刻清楚,豎立在太學門外,共計四十六大碑,立碑之後,天下儒生前來臨摹抄寫,這是他中大的貢獻。

  蔡邕生性耿直,常常上書陳述政治得失,因此得罪不少人,尤其是司徒劉郃與他一向不睦,而中常侍程墴的女婿陽球藉機上書告蔡邕誹謗劉郃,靈帝因此貶謫蔡邕一家人到朔方,陽球又派刺客在半途中追殺不成,又賄賂當地官吏毒害他,但大家都因蔡邕是存義之人,不敢下手。蔡邕在朔方停留九個月,碰上天下大赦,而回到老家。在路途中,中常侍王甫的弟弟王智,官拜五原太守,設宴為蔡邕踐行,王智舉杯敬酒,誰知一向忠義耿直的蔡邕並不回敬,使王智臉上掛不,自知得罪人,蔡邕因此亡命江湖,流落東吳。

  靈帝去世後,董卓掌權,吩咐卅郡把蔡邕給找回來,否則要誅殺他,蔡邕只好回來當官,三天之內,董卓連昇他好幾級,可見非常重用他,但一向剛愎自用的董卓也不能好好的聽諫,最後懂卓被王允設的「美人計」殺死,連蔡邕也入獄,因蔡邕正著手在寫「後漢書」已完成四十二篇列傳,便請王允準許他像司馬遷一樣帶罪入獄撰寫後漢書,王允不肯,蔡邕年六十一歲,死於獄中。

  蔡文姬名琰,是蔡邕的女兒,多才多藝,人人稱羨。可惜命運不佳,年紀輕輕便成了寡婦,也未生得一男半女,孤寂的生活使蔡文姬在文學上有更卓越的表現。無奈,後漢末年,時局動亂,李傕郭汜作亂,匈奴入侵,蔡文姬被匈奴人擄獲,帶至南匈奴,左賢王納她為妻,從此,告別中原,成為番人婦。一晃二十年,光陰流逝,與左賢王生了兩個兒子,過著異域的思鄉生活。

  這時曹操出頭了。曹操念在與蔡邕的舊情上,派遣使者到南匈奴,用大把金銀財寶贖回了蔡文姬。本來平靜的生活又起波瀾,文姬數日輾轉難眠,「要不要回中原呢?」文姬陷入了兩難,與兒生離死別的苦楚無人能與之體會,又不敢違抗曹操的旨意,便強忍心中的悲痛與子訣別,痛苦的抉擇及心情寫照,在他所作的詩句中隱隱,令後人讀來句句泣血,感同身受。

  文姬回到中原,父母都已去世,家園殘破不堪。那種「今非昨是」的錯愕心情,無法形容。曹操又一番好意將她嫁給同郡董祀為妻,誰知這個小官卻又犯法,論罪當斬,文姬又為他的夫婿去見曹操,請求特赦。正在大宴賓客的曹操以及賓客們,聽了素有文學素養的文姬訴求,無不動容,曹操說:「確實感人,但文書已發出去了。」文姬說:「曹公駿馬萬匹,將士如林,何不派一名將騎兵快馬加鞭追趕文書官呢?」文姬果然救回丈夫一條命。

【結語】
  後漢書列女傳記載蔡文姬在父親蔡邕坐擁書城的家裡,自小熟讀詩書,曾為曹操默寫了四百多篇的文章。一個才女有如此乖舛的命運,不禁令人嗟吁。

他們倆的合作

星期三, 25 7 月, 2007

他們倆小檔案
主角:齊桓公與管仲
朝代:春秋戰國
關係:君臣

  他們倆是一對合作無間的君臣。齊桓公是周天子下齊國的一位資質平凡的國君,管仲是一位出身貧寒,但輔佐齊王成為霸主的宰相,他推動一連串的振興經濟政策,使齊國一躍成為春秋時代最強大的國家。他們倆在當代國際舞台上的合作無間,不但成就了齊桓公的霸業,也維持了當時中原的和平。

  齊桓公與管仲這一對君臣,在位四十三年,合作完成了哪些計劃與功績呢?推展計劃的是管仲,配合執行的是桓公,他們先振興國家經濟,管仲常說:「衣食足而知榮辱。」民以食為天,先讓老百姓有飯吃、有衣穿,吃食無缺、生活安定才能談禮儀,他也常說:「治國必先富民,民富則易治,民窮則難治。」在困頓中先求安定,在安定中再求發展。等振興經濟有了一番實效,管仲接下來實行禮儀教育,推行禮義廉恥四維教育,他說一個國家可以說是由四支巨柱所維持,其中斷了一支,就失去安定力,斷了兩支就頻臨危機,斷了三支就傾覆,四支全斷,國就滅亡。這四支巨柱就是「禮、義、廉、恥」,在全國上下努力推行。使齊國人民在富足的安定生活中進而知禮儀,懂廉恥,而成為一代強國。

  國力鞏固之後,接下來的工作便是推廣外交。他們倆的外交政策是「重信義」。所謂「欲有所取,必先有所施。」管仲這種均衡而圓滑的施政態度,在外交上也表露無遺。

  桓公五年,國力充沛的齊國,終與仇敵魯國干戈相向,而且屢次大破魯軍,魯莊公看大事不妙,提議割讓「遂邑」講和,桓公接受,但魯將曹沫不肯。鄭在諦約之時,魯將曹沫一時情急,端著短劍上前威脅桓公說:「請歸還奪去的領土,否則命就難保。」桓公一時沒輒,為了保命,只好答應。事後,桓公愈想愈氣,後悔自己當時太沒胆識,竟含糊答應,就此失去領土,未免太沒面子,於是想暗中刺殺曹沫,並且毀約。管仲聽聞此事,退齊桓公諫言道:「這雖然是一件在威脅下被迫答應之事,但約定就是約定,毀約萬萬不可,又想要刺殺對方,這種行為大大違反了信義,幹這種百害無一利之事,怎麼取信於天下。」桓公接納了他的諫言,把佔領來的土地歸還給魯國,但也因此信義名譽傳遍諸侯各國。兩年後,諸侯在「甄」會盟推桓公為盟主,齊國稱霸中原從此確立。

  我們來看看他們倆之間互動的繩索是怎麼拉的?

  管仲剛被任用,想要推動富國強兵計劃,但必須國君及群臣的配合,如果沒有桓公百分百的信任及授命,如何取信並獲得威望。管仲有它的步驟。有一天,桓公問他:「國事辦得怎樣?」管仲答:「敝臣出身卑微,實在無法使那些身分高貴的眾臣聽命。」桓公立刻封他為「卿」。但過一段時日仍未見國事推動的腳步,便傳見管仲說:「封你做卿後,怎不見事功呀!」管仲答:「敝臣的家境貧苦,無法使那些有錢的眾臣聽命。」桓公立刻撥給他一年份的國稅。又過了一陣時日,政治革心的績效還是遲不彰顯。桓公開使沉不住氣了,又叫來問:「怎麼回事?」管仲答:「敝臣還未獲得主公百分百的信任。」桓公為了表示對他全心信賴,便舉行盛典,封他為「仲父」。這麼一來,管仲在眾群臣面前得到桓公的封官,群臣不敢看輕管仲,便開始他富國強兵之計了。果然,齊國日漸富強,桓公又雄心大起,很想動用武力,一試鋒芒,但這次輪到管仲費盡心機,百般制止桓公的輕舉妄動。

  一天,桓公說:「我國兵精糧足,可以發兵攻打那些橫行霸到之國了吧!」「不!武器還不充足。」過了一陣時日,桓公又問:「武器已經充足了,可以發兵了吧!」「不!現在還不是時候,要先鞏固自己的陣營,安定民心,把仁政施行徹底,……。」他們倆,一個野心勃勃,想伺機而動;一個是冷靜觀察,從旁進諫,真是天生一對。

  但是一生的合作,不堪最後的違信。自從管仲死後,桓公又以好色聞名,除了三個正夫人還有六個愛妃,身邊還有小人在旁邊進讒言,這些人如管仲所說的是動搖國本的「社鼠」,終於在爭權位的混亂局勢中,一代霸主齊桓公也忽然去世。

【結語】
  「親賢臣、遠小人」諸葛孔明所言甚是。一國之君治國如此,升斗小民的人生旅途亦復如是。得賢臣,可遇不可求,能夠彼此信任、何作無間才是難得。